欢迎进入某某人力资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为广大企业提供更加轻便、高效、经济的人力资源服务
加大国际人才培养是我国参与全球化的“必修课”
发布时间:2024-07-29 16:43
  |  
阅读量: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一体规划,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为我国人才培养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ETS中国共同主办的“2023国际人才培养和发展论坛”围绕中国国际人才发展的新时代机遇与展望、以国际合作助力全球青年人才互学互鉴、中国留学发展新趋势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展望、高等教育如何助力新时代国际青年人才培养与发展、新时代青少年国际胜任力培养的需求与实践和全球化时代的人才培养策略等议题展开高峰对话。

  如何更好地促进国际人才培养与发展,正在升级成为我国深入参与全球化发展的“必修课”。

  人社部原副部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理事长王晓初在开场致辞中指出,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人才参与,中国的发展也为世界人才提供了新机遇。未来需要不断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大背景下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工作规律的认识,努力推动中国人才事业迈上新水平。

  教育是促进年轻人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Prof. Shahbaz Khan)认为,人们要重视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寻找解决方案以应对各项挑战,各方需要参与合作,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教育行业从业者的加入。

  大学是国际人才培养的沃土,是本土人才国际化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傅博表示,在加大合作力度、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政策吸引国际人才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让本土人才走出去,积极了解国际学术前沿信息,与世界一流大学机构开展实质性的交流学习,加强与国际组织深入合作,注重全球胜任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国际化办学,将国内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与国际接轨,培养出立足本土、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队伍,为国家发展做好充足的国际化人才储备。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指出,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不确定性增多。但从国际人才的角度来说,全球也面临着巨大的需求和机遇。在此情况下如何把中国国际人才和世界国际人才培养得更好,交流的更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国际人才发展培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何更好地促进国际人才培养与发展,正在成为我国深入参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命题。

  ETS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米特·塞瓦克(Amit Sevak)在主旨演讲中表示,ETS在华发展四十余年,见证了中国迈向繁荣、自信和开放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中国国际化人才搭建起了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面向未来,ETS将继续秉承深耕中国的承诺,积极推动中国本地化发展进程,与政府、院校、行业协会等加强交流与合作,助力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生态圈建设。

  当前时代是一个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也是各领域不确定因素骤增、全球化进程遭遇前所未有挑战的时代。在全球化转型压力逐步显现的背景下,培养和发展全球人才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根据CCG研究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从1999—2020年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源国,接近100万的学生在境外高等学校就读。与此同时,政府也在积极推进留学生回国创业和工作,加大对留学生支持的力度。

  CCG副秘书长许海玉在论坛上指出,随着疫情过去,留学生出境和回国都在逐渐地恢复,中国留学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形势持续发展,留学生回国创业就业推动了中国科技发展、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竞争加剧,中国留学生也需要具备更强的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才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对于国际人才培养,北京市中关村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高潇认为,要培养国际化人才,有三个维度要特别注意:民族文化和身份的认同,未来当他们走出国门,如果没有足够的民族认同和对自己身份的认同自信,是很难找到自己的自我定位和价值优势的。其次,多语言和双语交流的能力,不光是语言应用能力,更是深层次的文化交流的协作、批判、思考和综合能力的应用,所以,双语习得是文化的习得过程。第三是国际化视野。

  北京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黄侃认为,人才培养在地国际化要更好体现中国方案,不是排他而是主动融入。在互学互鉴过程中,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展示中国方案。他指出,应该主动融入到国际教育或者国际高等教育的体系之中,同时,应该紧跟前沿技术,紧跟技术创新,紧跟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这是教育科技人才相互协同的一个重要的载体。

  具有多年中外合作办学经验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沈伟其表示,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人培养要有主流价值观引导。跨境教育、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充分为新青年的成长提供一种最好的、最佳的生态和环境,使他们能够在这样的平台上迅速成长为有国际胜任力、有多元文化认同,能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高素质、创新型的国际化人才。

  此次论坛上还发布全球化智库(CCG)课题组研究撰写的《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白皮书2023》报告。该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的国际沟通素养培养已贯穿初、中、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体系全过程,并从英语教育领域拓展融入不同的学科教育领域。

  报告指出,国际沟通素养培养需要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国际交流情境,帮助其获得立体的感知和锻炼的机会。中国改革开放45年来,出国留学已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持续增长的留学需求推动下,国人对于国际沟通素养越来越重视,学习外语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目前,中国同181个建交国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出国留学机会。2000~2019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持续攀升,即使受疫情影响,根据UNESCO的数据,2021年中国大陆仍有108.8万人在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就读。除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传统留学目的国之外,德国、法国、意大利、爱尔兰等欧洲国家以及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也成为重要目的地。

  报告指出,中国东部发达省市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国际化文化更丰富,具有更开放、多元的氛围,国际学校等国际化教育资源更丰富,对国际沟通素养的重视程度高,其国际沟通素养高于其他地区。从“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的历年十强榜单中可以看到,东部发达城市一直占据8个席位。从国际学校数量来看,东部省市也处于领先地位。2019年广东国际学校数量(188所)居全国第一,江苏、北京、上海的国际学校数量均超过100所。

  就进一步促进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该报告建议:出国留学依然是人们提升国际沟通素养、成为国际化人才的主要渠道,国际学生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国际人文交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外语既是国际化人才成长之“路”,也是中国发展之“桥”,应保持外语在教育中的地位,加强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体系的外语培养力度。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政产学各界共同发力,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生态体系。